当前位置 | 首页 >> 当好闵行发展“智囊团” 政协委员直言不讳献良策

当好闵行发展“智囊团” 政协委员直言不讳献良策

2018/1/19 9:38:12 来源:东方网 作者:黄丽春、吴佳逸 选稿:刘欢

  东方网记者黄丽春、吴佳逸1月19日报道:1月18日上午,政协闵行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分别举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促进产城融合”、“推进美丽闵行建设与增强文化自信”和“对接美好生活需要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三场专题讨论。来自全区各行各业的不同界别委员,饱含着对于闵行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项事业良好发展的期盼,直言不讳献计献策,积极发挥人民政协“智囊团”作用。

  关于文化自信:硬件和软件,一个都不能少

  在“推进美丽闵行建设与增强文化自信”的专题讨论中,十五位委员作了发言。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李莎委员谈到市民去哪里参与文化体验的困惑。据她了解,上海一年有1.6万场演出,北京是2万场,东京是4万多场,新加坡也是2万多场;反观闵行区,比较为人熟知的剧场较少,不能满足市民的观剧需求。李莎委员呼吁,闵行这么多的人,这么大的地,也有雄厚的财力,在商业设施建造的同时,应该多建几个剧场、剧院,可以建在商场里,或者是交通便捷的地方。

  

  图片说明:“推进美丽闵行建设与增强文化自信”专题讨论现场(王亚东摄)

  对于文化传播的方式,各位委员也积极建言。彭阳委员认为今年区政协编辑推出的《发现闵行之美》这套书非常好,但书的传播力有限,为此她建议:“通过一些好的视频、动画,或者是体验式的新媒体作品来传播闵行之美,这其中,还需要专家、设计师、艺术家来进行发挥和演绎,把闵行之美传递到市民的心坎里,让人由衷地生发出文化自信。”袁敏敏委员认为,在宣传时需要遵循“三六九原则”,即三分钟视频,六百字文章,让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都能看懂。

  区政协主席祝学军介绍,3000册《发现闵行之美》已经一抢而空,接下来,会组织一些读书活动,让这些书“活”起来。此外,今年还将继续推出介绍蒲汇塘文化、马桥文化的书,蒲汇塘孕育了七宝古镇,也是徐家汇的起源,这就是闵行文化自信的所在。马桥文化准备出两本书,一本是研究成果集,另一本是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祝学军谈到,除了保护利用好文化资源,还要再造“文化遗产”,哪怕建造一个小小的车站,都要用心设计,做出有回头率的精品。

  区委副书记于勇根据委员们关心的问题,介绍了闵行区下一步文化工作的布局:要建一个展示马桥文化的展示馆和博物馆,南虹桥的开发要把体育、文化场馆规划进去,南滨江规划中也要有文化方面的考虑。此外,市里出台了文创发展五十条,闵行的文创产业如何发展,包括载体建设、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都希望听到委员们的意见建议。

  关于产城融合:有人才有城,先把人留下来

  “留住人才”,这并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国家首批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之一的闵行区,在建成充满活力、高效便捷、环境优美、城乡融合、社会和谐的生态宜居现代化主城区的征途上,如何留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说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促进产城融合”专题讨论现场(张颖摄)

  作为一名企业老总,虞明东委员为“留住人才”这件事颇为头痛,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促进产城融合”专题讨论上,直接倒起了苦水。“我们公司有很多博士、硕士,前几年毕业后干几年还可以买房在闵行,现在连松江也买不起了,就算是薪水提高到一个月一万五,想买房子也是很难的。”除了住房,子女的教育也是问题,虞明东委员表示,自己的小孩目前在杭州就读幼儿园,接下来在上海哪里能上小学都是个未知数,连企业家都有这样的困扰,更何况企业高管、普通员工?为此,虞明东委员建议闵行区针对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员工,在租房购房、子女教育等方面设计一些政策,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加安心地留在闵行,为闵行的区域经济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星言委员则把目光集聚在代表未来的90后、00后身上。“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你提供人才公寓,提供返税政策,我就一定会来的,令人向往的城市是我愿意在这里工作,也愿意在这里生活。”如何让闵行未来成为年轻人也喜爱的地方?陈星言委员认为,经济发展和产城融合的同时一定要深度挖掘闵行的历史人文底蕴,与时俱进引入更多的文化元素,通过文化来滋养产业发展,通过文化带动城市活力,通过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国际人士愿意选择留在闵行。

  面对委员们的真知灼见,区委常委、副区长沈军坦言,感受到大家对于闵行发展的真诚参与和宽广胸怀。“产城融合,我的理解是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定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沈军表示,今天十四位委员提出的相关问题,有一些具体的建议会马上对接,牵涉到不同层面、环节、部门上的问题将逐一进行落实和细化。

  关于社会事业:关爱老人,关爱未来的自己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据最新统计,60岁以上的老龄人已占上海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龄化不可阻挡,高龄化也在赶来的路上,作为人口大区的闵行准备好了吗?在“对接美好生活需要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专题讨论中,委员们不约而同地谈到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思考。

  王海波委员呼吁,高科技、信息化不能成为阻碍老年人接触社会的“绊脚石”。现在,挂号、买票、打车,甚至以后坐地铁进站,都可以通过手机实现;但是很多老年人不具备这些基本技能,就无法享受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美好和便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王海波委员认为闵行区正在大力推进的邻里中心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能不能作为邻里中心的一个考评标准,要求必须开设一个给所在社区周围老人普及新媒体课程的项目?我们要往前走一步,去推动、帮助老人接触、融入信息社会,不能让他们成为被时代抛弃的群体。”

  

  图片说明:“对接美好生活需要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专题讨论现场(项冯莲摄)

    此外,王海波委员还关注到“夹心层”群体的养老。这一批老人没有疾病,但是失能失智在家,家人精力也有限,因此无法得到很好的照顾。“今年新增八家养老日间服务中心,新增746张公办养老床位,还是远远不够。”结合之前考察过松江、金山等区一些和知名地产结合的养老项目,王海波委员建议,闵行是不是可以探索和动迁房结合的养老项目,“光靠政府造床位,永远造不够,永远跟不上”。

  来自科技界别的丁嘉敏委员认为,目前养老服务行业存在的主要矛盾是需求和资源不匹配,建议能够建立多元化的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通过人工智能来提升养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比如已经非常成熟的安全监控系统,可以利用远程交互和对话,帮助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解决突发状况,提供日常关怀。

  委员们对于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分析与建议,令副区长杨德妹频频点头,“我赞同委员们的观点。”她表示,各职能部门会吸纳完善各位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养老事业也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