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之上海青浦:水乡“蝶变”,从远郊乡村迈向国际枢纽

2021/6/16 13:09:13  来源:青浦大调研     选稿:潘馨仪

  上海市域版图西部,有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这便是占地600多平方公里的青浦。这片水网密织、气候湿润的宝地,不仅孕育出练塘茭白、朱家角摇橹船,也厚植“红色基因”。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从这里走出,“高屋窄巷对街楼,小桥流水处人家”里藏着这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共和国掌柜”的童年轶事,他在商业发达的江南古镇耳濡目染,终为国家打赢经济上的“淮海战役”;这里还诞生了上海农村第一个党支部,庄前港伏击战在这里打响。壮怀激烈的英雄史诗,伴随奔流不息的淀浦河代代传颂。

  战火硝烟早已远去,革命先辈英勇奋战的精神仍在激励青浦人不断前进。素以“斜晖脉脉水悠悠”形象示人的青浦,正乘着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东风,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追赶者”到“跨越者”

  水乡青浦,在时代巨变面前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在新与旧、认命与革命之间,青浦人就已完成一次跨越。

  青浦区练塘镇,一条俗称“三里塘”的市河从小镇中心流过,石桥连接两岸,一派江南水乡独有的温婉与恬静。1919冬天,身材瘦小、年仅14岁的陈云离开练塘,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斗争中逐渐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浦人民很早就有革命的传统。早在1923年,练塘人高尔松、高尔柏兄弟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小蒸、枫泾农民秋收暴动爆发,播下革命的种子,点燃武装起义的星星之火。

  百年奋斗路,很多工作只有勇闯“无人区”,才能闯出一片天。1980年,青浦商榻乡南车大队第二生产队自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这是青浦乃至整个上海郊区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堪称上海“小岗村”。农人的奋斗很快有了回报,包产到户第一年,三麦和油菜分别增产21%、30%。上海市郊这个俗称“西伯利亚”的小村庄的创举,很快在市郊大地开花结果。

  历史像淀浦河,曲曲弯弯向前奔腾。如今的青浦乡村,一片兴旺景象:朱家角镇张马村,原来“潮来一片白茫茫,潮去一片烂泥塘”,如今香草、蓝莓、有机水稻等经济作物实现规模化种植;金泽镇莲湖村,依托大莲湖生态湿地建设的契机改善村容村貌,年轻人回村的频率越来越高;赵巷镇中步村,原是违建“重灾区”,如今水清路净,跻身市级美丽乡村……

  20世纪90年代初,强劲的改革春风吹进青浦乡间,如何闯出一条经济发展新路?青浦人大胆创新,靠着党员干部集资筹措的百来万元资金,在蒸淀地区一望无际的农田上创办了上海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在华东六省一市的大地上,它是第一家,因此被称为“华东第一城”。

  “富民模式”“富民精神”带领着青浦人不断实现新跨越。21世纪初,在青浦西部又诞生一家经济开发区——练塘工业园区,将一块农田变成有150余家先进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企业集聚的热土。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2017年,青浦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迈上千亿元大关,平均一天创造的生产总值超过1978年一整年生产总值。2019年,青浦户籍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万美元,与中心城区差距越来越小,在上海郊区中排名靠前。曾经的“追赶者”,已经成为“跨越者”。

  从“小摊摊”到“大买卖”

  青浦这片江南水乡,在发展中也曾遭受磨难和挫折。面对困境,青浦人从不缺迎难而上的觉悟;面对壁垒和条条框框,青浦人也有挑战之、打破之的可贵勇气。

  新中国成立之初,青浦曾是个万户萧疏的苦地方。20世纪50年代,青浦有数十万人遭受血吸虫病的折磨,占当时全县人口近40%。最严重时,在青浦任屯村,白天在田里几乎看不到耕耘的农民,在社场几乎看不到嬉笑的孩子。

  青浦的各级党政组织带领群众,与血吸虫病坚持不懈斗争30余年,终于在1985年消灭了血吸虫病、送走了“瘟神”,实现“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宏愿。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当年那个“田荒地白空间屋”的任屯村附近,如今已成市民游客最爱的“打卡点”之一——开放于2016年的青西郊野公园,以大莲湖为核心串起“水上森林”等景点,成为鸟集鳞萃、鹬鹭翔集之地。

图片说明:青西郊野公园

  “刮东风闻焦味、刮南风闻臭味、刮北风闻酸味、刮西风闻烟味”,这是位于青浦中部夏阳街道和赵巷镇的青东农场昔日景象。由于历史原因,这片740多公顷的区域内“五违”现象曾大量存在。

  从2015年9月开始,该区域内“小散乱”企业的机器轰鸣声不再响起,取而代之的是挖掘机的“轰轰”巨响。“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还老百姓一片安宁!”在区党员干部的铮铮话语中,违法建筑没了,空气中异味消失了,一个开放式绿地公园在原先的违建地块上建成。

  “过去是‘小摊摊’,现在要搞大城市的‘大买卖’。”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持中央财经工作的陈云这样说。产业结构调整、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五违四必”整治工作持续推进,为青浦盘活了资源、释放了空间,也让区域产业从“小摊摊”向“大买卖”跨越。

图片说明:青浦新城地标:水城门

  近年来,青浦区充分打开对内对外服务两个扇面,逐步调整了现代纺织业等传统的重点产业,培育了会展商贸、北斗导航、快递总部、民用航空、跨境电商等一批产业平台。华为青浦研发基地、市西软件信息园、长三角金融产业园、现代物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推动青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和核心动能。

图片说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从远郊农村到国际枢纽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总书记在位于青浦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战略落地,让青浦的跨越式发展“更上层楼”。

  位于青浦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是进博会永久举办地,这是青浦打开视野、走向世界的好机会。借助进博会的东风,近年来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等一批大项目已落户青浦。连续三年,青浦区签下上海交易团首单,全区目前有9个“6天+365天”进博会常年展示交易平台,不断放大进博“溢出效应”,让进博会在青浦实现“永不落幕”。

  “七十年代初,从原先的龚家大队拆分出光联和高泾两个村,光联村刚成立时穷得不得了,账上就三分铜钿。”40多年前曾担任过青浦区徐泾镇光联村党支部副书记的王海尧感慨。如今的光联村早已今非昔比:“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在距离光联村不到一公里处,大会展产业为村里带来了高档写字楼、高端美术馆和高品质小区,“老百姓生活变化也大,家家富裕、常常旅游、到处‘白相’!”

  “此湖最近大上海,繁荣可以更速乎?”1964年夏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到淀山湖畔视察,欣然赋诗《过淀山湖》,其中有这样两句。近年来,青浦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跨越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让上海西部的淀山湖畔“繁荣更速”。

图片说明:彩虹桥

  淀山湖畔的青浦、吴江、嘉善同属吴根越角、江南腹心,碧波荡漾、古意盎然,三地在长三角一体化的版图上构成一个醒目的“小三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最核心区域、中国最富庶的沪苏浙交界处,青浦和另外两地紧密联手,打造生态绿色与创新发展的“样板间”。

  一条条断头路打通了,一项项机制突破了。长三角示范区“一址多照”“一照多址”营业执照发布、跨省界“海外人才居住证”颁发,让三地居民进一步感受到便利。行政壁垒打破后,长三角“变小”了,青浦却“变大”了——视野更大、格局更大、手笔也更大,如今的青浦,已是上海辐射长三角的大前门、桥头堡和主阵地。

  “上海之门、国际枢纽”,这是新时代赋予青浦的历史使命。这是一扇怎样的“门”?青浦踌躇满志:借助大虹桥打开面向世界的开放扇面,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借助长三角打开面向国内的开放扇面,服务国民经济大循环。

图片说明:金泽镇莲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