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手记|推动青浦区社会事业设施布局高质量发展,让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2024/2/7 11:49:59  来源:青浦大调研     选稿:潘馨仪

区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 卫星

  自2013年7月起,青浦区开始滚动实施三轮《青浦区政府性社会事业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社会事业各领域基础设施总量更加扩大、布局更加均衡、功能更加完善,为青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枢纽门户的总体要求,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城建设等国家及市级战略的具体要求,如何更好地推动青浦区社会事业设施布局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是我在调研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以来经过对各部门、各街镇、各重点区域的专题调研,我逐渐发现,推动青浦区社会事业设施布局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围绕构建均衡优质、多元供给、复合利用的设施配置体系,通过补充增量优化各类资源的均衡配置,用好存量推进现状资源的达标提升,拓宽渠道引导设施建设的多元供给,强化整合推动公共资源的普惠共享,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优化统筹基础保障类设施

均衡布局

  根据《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要求,按照城市化地区、城镇化地区分类完善各区域15分钟服务圈的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以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为主要依据,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公共文化、公共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同时加大现状设施的达标改造,满足各领域高质量和标准化建设要求,切实做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普惠。

加大重点地区优质公共服务的

导入和品质提升

  在青浦新城、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西虹桥商务区等区域,集中谋划布局高品质高能级的教育、医疗和文体旅等设施。比如,持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力度,积极引入市级三甲医院优质资源,谋划和推进上达城市公园、长三角演艺中心等文化体育的高能级项目的规划落地。通过这些举措,着力在青浦打造高品质公共服务品牌,强化区域产业发展和科创服务配套,促进人才集聚,持续注入城市发展活力。

加强各类资源空间

融合和共建共享

  加大“医养结合、文教结合、体教结合、文体结合”力度,统筹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和复合利用。如,鼓励教育资源打开围墙,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管理机制;鼓励幸福社区融入社区托育服务功能;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借鉴“一院一中心一站点”(即养老院、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站点)创新融合模式,推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以协作或并建方式进行合作,打造医养、康养深度融合的医养综合体;针对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较低的情况,改建提升现有养老床位配置标准和服务范围;推动文体旅向纵深融合发展,依托青浦生态资源优势,在环城水系公园、新城绿环、环淀山湖、元荡岸线、太浦河沿线、涵养林等滨水空间充分植入文化体育功能,设置健身运动场所和文化露天广场;在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无障碍使用需求,提高设施的覆盖范围和使用效率等。

鼓励多方参与

设施建设和运营

  加强完善社会资金的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有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如探索投融资方式的创新,通过发行债券或地方债券、BT等多种投融资方式,加强与市级优质资源、相关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在公建公营模式外,部分项目可考虑采用公建民营的运营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实现、人民满意的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增强均衡性、可及性、引领性,让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