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手记|青浦如何擦亮生态名片,蓄势启动森林城市创建?

2024/2/23 10:59:16  来源:青浦大调研     选稿:潘馨仪

区绿容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滨

  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大生态”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创建森林城市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是一份青浦必须答好、答优的考卷。

  近年来,青浦区大力发展绿林建设,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总面积、公园绿地面积等比“十二五”末均有较大提升。绿色生态成为青浦发展的厚重底色、鲜明亮色和美丽成色,成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有力的绿色保障。为此,在这次大兴调查研究中,我把启动“森林城市”创建作为自己的调研课题,锚定各项目标任务,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为绿化市容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森林城市创建任重道远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组织管理5大类。而其中最关键的两项指标就是林木覆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森林城市”的创建也正在广纳各方意见,在调研白鹤镇、金泽镇等地区时,通过与大家的深入交谈,我发现“创森”工作还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两大指标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一是造林空间有限,林木覆盖率未达标。一方面,由于新一轮林业建设专项规划内造林地块现状用地构成复杂,存在合约未到期、宅基地尚未拆迁、坑塘水面腾退费用高等因素,土地腾退难度大、时间久、造林难度大。另一方面,三年林业政策中明确了规划造林空间内减量化完成后应当实施造林,但我区为保障耕地指标,减量化地块转为耕地的补贴政策较高,受复垦耕地政策的引导,街镇优先选择复耕,影响造林图斑落实。二是城区绿化覆盖率不足,持续增量难度较大。一方面,由于建设用地总量锁定,用地腾地成本较高,规划绿地落地难度较大,人均公园绿地占有量距离森林城市考核指标要求12㎡仍有差距。另一方面,各街镇之间公园绿地布局均衡性发展差异较大,服务半径不合理,空间布局呈现“重中心,轻外围”格局,未覆盖地区主要是撤制镇、工业区等。各街镇(核查范围内)之间绿化覆盖率差距亦较大,最高的街镇能达到69.42%,而最低的指标只有4.73%。另外,现有绿地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缺乏,养护不到位问题突出,尤其缺乏高品质、复合型的精品绿地。

多措并举加快补齐短板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实地踏勘、召开座谈会和大讨论,邀请区绿委办、区林长办工作人员,各街镇绿化、林业基层工作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顾问等,对“森林城市”创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搭建起了多元沟通平台和参与渠道。我想,大概有以下几条路径:一是要不断拓展造林空间,集中力量增加林木覆盖率。根据《上海市青浦区“十四五”林业建设专项规划》,聚焦重点区域按规划实施造林,以“1+5”(即黄浦江-大治河生态走廊、五个新城环城森林片区)环城生态网络为核心,市级生态网络空间为重点,其余生态空间为有效补充,分层落实造林空间。将“创森”与乡村振兴、河道整治等工作全面结合,因地制宜提升道路、河道水系、居住区、产业园区等森林覆盖水平,推进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四旁林种植以及农田林网建设。二是优化全区绿地布局和功能,在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上下功夫。逐步完善由区域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乡村公园)为主体,口袋公园为补充的多层次城乡公园体系,落实“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要求,提高公园绿地综合效益,着力打造多彩、多景、多层的绿化精品。加快推进青浦上达中央公园、港俞路绿地、安踏体育公园等标志性城市公园建设,继续推动公园绿地“扫盲”计划,更加注重集镇社区绿地建设,持续提升绿地规模和均衡布局,努力实现社区级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增加,全力打造让群众充满幸福感的社区“15分钟生活圈”。

  此次调研,我有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在现阶段,我们思考的范围应该是国土空间、生态系统、城乡一体,除了考虑公园绿地,还有林地、湿地。在未来的青浦新城建设中,为了能呈现更多水城交融、蓝绿共生的生态空间,要把对生态的构建同步融入新城建设中。而此次启动“森林城市”创建,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最终目的就是全力拓展绿色空间、提升绿色品质,缓解城市建设发展与人民日益增强的生态需求之间的矛盾。下一步,我将继续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缺口指标,把进一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为关键抓手,加快建设“城市中的森林、森林中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