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手记|把握“两大一小”, 推进青东地区公共交通优化调整

2024/3/5 11:11:28  来源:青浦大调研     选稿:潘馨仪

区建管委党组书记、主任 程卫东

  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本次关于青东地区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公共交通优化调整的课题研究已圆满落下帷幕,作为领题人和全程参与调研者,收益颇丰、感触很深。

把握调研“大”方向

  目标清晰,明确整个调研活动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而非一群人在会议上泛泛而谈就草草收尾。在本次课题的起步阶段,作为课题牵头人,我要求课题组针对青东地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大量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熟悉青东五镇的人口构成、产业投资、土地利用、公交网络、居民出行特征、实际集散量等,通过量化的信息先行实行了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做到胸中有方寸。

  要让“大”方向不跑偏,也必须将课题与目标群体(即青东地区的居民)的需求精准对接,因此我带领课题组成员前往徐泾镇人民政府和重固镇多个社区等点位进行实地调研。调研中,我与徐泾镇各相关条线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沟通,对关心的问题进行询问,使已知的信息得到查漏补缺,掌握到了徐泾镇目前在公共交通建设和管理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如交通路网结构薄弱、公交“最后一公里”有待提升等。

  调查研究中如果缺失了对问题的警觉性,无法获悉真正的问题、症结所在,就迷失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只有当真正的困难被一览无余地查摆出来,才有被不断审视、思考和改进的可能性。

关注百姓“小”细节

  虹桥有航道铁路,联通无远弗届;有精英名企,聚集乘数效应;亦是门户高地,造就网络格局。但我们不能忘记其宏大定位之下,还有老百姓的一件件小烦恼。

  在本次课题调研中,我认真倾听了几位居委会负责人的发言,从他们平实而诚恳的语言中,我了解到了高峰时段道路拥堵、非机动车停车难、居民区公交站点覆盖率低等集中矛盾,切实感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真实出行体验,掌握了道路、公交方面的第一手需求。交警代表作为一线交通执法人员,也向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比如进博会等大型展览期间遇到的现实困难、事故高发的路段的典型案例等,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课题也利用多个渠道汇总民生“急难愁”问题,如夏令热线中增设候车厅的需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优化公交线路的建议和提案,切实做到了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难题。

  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拜人民为师,可以避免一得自矜、以偏概全;与人民为友,才能不犯主观主义错误,得以听真话、察实情、办好事。

实操破题“大”动作

  既然开展了课题研究,直面了人民期盼,就必须用最大的诚意、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手段把成果做出来。调研就是要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针对此次调研课题的成果,我坚持三点:一是课题成果要项目化,研究要立足青浦目前交通现状,最终的成果要有可操作性;二是课题成果对于老百姓要有可接受度,要将本次调研结果落实到后续方案中,尽快落实解决方案;三是课题成果要根据项目清单分阶段实施,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按时间进度予以推进。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在现场充分采纳、解释回应了各方提出的意见、建议和问题,也邀请专业研究机构协助,将有关问题带回去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入研究。此次课题成果以客流需求为依据,根据影响程度和实施难度,提出分阶段线网调整计划,涉及20条公交线路。

  青东地区公共交通的优化调整将全面响应青浦2035总体规划和青浦交通强区建设发展要求,积极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作为交通管理部门,我们建管委将充分利用此次调研课题的开展,分三个阶段优化公交线网,研究公交枢纽场站布局,补足青东地区市民出行短板,优化改善我区交通出行环境,为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所以,调研的动作要“大”,“大”在提高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揪出系统性问题;“大”在精准把脉内部执行的痛点,不断改革求新;“大”在以点带面、把握规律、稳扎稳打,解决全局性问题,并将课题成果积极推动予以落地见效。

  借此课题,我深刻意识到青东公共交通结构和设施供给的问题,也体会到了做好调研的不易。在调查研究中,我们既需要着眼于大局、全局,又要注重细节、细情。我想,“大”方向和“大”动作给予我们全局意识和整体思维,用系统思考、全面分析,在具体工作中找准重点并发现突破口,在实际操作中解决痛点并预测未知数。与此同时,“小细节”提示我们,只有在亲临现场、深入基层的调研中,才能做到干群心心相通,避免盲目行动和错误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