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亲历者说

明珠璀璨耀东方

2020/4/13 10:26:00 来源:东方网

  1992年8月,我从上海轮胎集团公司应聘到了东方明珠,从此走上了这条明珠之路。我虽没有参与东方明珠塔的早期筹建,但加入时正值东方明珠塔建设得如火如荼,整个建设的场景、建设者的激情以及与前辈们的交流让我足以相信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体会到决策者的远见。不管是从公司领导的角度,还是从私人感情出发,记录东方明珠塔的成长历程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也相应收集了以前的一些官方资料,也在倾听前辈们心声的过程中,留下了些宝贵的口述信息。

  群众需求时代呼唤 世纪之塔孕育而生

  20世纪80年代,上海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百米以上的高楼逐渐出现。当时,上海的广播电视主要依靠建造于1974年、高210米的上海电视塔传送信息。由于城市高层建筑不断出现,电视信号的阴影区也不断增加,影响了市民广播电视节目的收看。当时,想要建一座新的电视塔,改善广大百姓的收视条件,是市委领导的共识。

  改革开放后,当时我们上海电视业的开山鼻祖、时任上海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上海电视台老台长邹扬帆,应邀赴日本及其他国家考察电视业发展的现状。邹老几次出访,收获颇丰,在东京,他考察了东京电视塔,借鉴到了电视塔许多旅游观光设施的建设;在加拿大,他参观了世界第一高塔多伦多电视塔,被其建筑结构所迷倒。回国后,邹老兴奋不已,并在一个小范围的会议上慷慨陈词:“我们也要造一个塔。”他拿起桌上与会同志的“三五”香烟烟盒,豪情满怀地讲:“我看就来个三个五。555米!”此话被传开,有同志认为邹老异想天开,但东方明珠电视塔却在这句话中孕育。

  邹老的想法得到了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的支持,根据汪市长的指示,邹老第一时间向广电部打报告并得到批示。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也表示支持并立项。

  但立项后几乎一年多时间,电视塔的建设实质上没有丁点进展,困扰造塔的问题几乎一个也没解决。那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年代,此时又一个人物出现。邹老力荐,更具脚踏实地精神的龚学平同志走马上任,凭借改革开放的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话剧,“东方明珠”筹建走上正轨。

  改革春风桑梓情怀 占据风水宝地

  黄浦江浩浩荡荡,将上海分成两半。“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观念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没改变。高塔建在何处?从人民广场、静安公园到外滩原英国领事馆……一开始都在浦西流转。邓小平南方讲话,开发浦东的号角吹响,大家的目光集中到了浦东,集中到了陆家嘴。正是由于当时浦东有这样的发展环境,也让邹老有这样一个报效家乡的机会。第一个提出高塔选址浦东的是邹老,他曾推心置腹地说过:“我是浦东人,从小在浦东长大。与浦西相比,浦东真是有天壤之别的两个世界。虽说生活在上海这个繁华都市里,但绝大多数浦东人靠种田晒盐过日子。浦东有‘六灶’、‘七灶’,灶就是指熬盐的大灶头,就是说那里是第六个或第七个熬盐的大灶……解放都30多年了,浦东人依然很苦。我虽然退下来了,但还想为家乡办点好事……”

  在选址上邹老和龚学平同志都力推浦东,但造在浦东哪里,又有一个小插曲。当时通过勘测及综合各方面因素,小陆家嘴地区最适合,其中已经批给港务局造导航中心大楼的地块是最好的,它与浦西南京路是在一条轴线上,远望过去一目了然。用一句建筑设计上的行话叫中轴线对称,不论你站在什么方位都看得到,看得舒服。当时市里领导力排众议,破天荒地给了港务局5000万的土地费和动迁费(这是市里拨的唯一一笔资金),让各方“诸侯”纷纷礼让,这才使得今天的东方明珠塔在小陆家嘴这块黄金宝地上屹立。

  千呼万唤大珠小珠 东方明珠闪亮登场

  现在用的“东方明珠”这个设计方案,是当年华东设计院与全国著名的一些设计院经过激烈竞争,在招投标中技压群芳,脱颖而出。这里要提到三位主要的设计师,第一位是当年的东方明珠副总设计师张秀林,当年他接到任务后,大热天,在职工宿舍,没用空调,赤膊上阵,左手摇扇,右手打草稿,冥思苦想,一遍遍地拟方案与初稿,总是感觉不理想。一次,在常州出差回来的火车上,华东设计院主管项目设计的项祖荃院长点拨了一下:“从球体方案出发。”张秀林及另外一位副总设计师凌本立迫不及待地在一张废报纸上,你一笔,我一划,画了好多图案,但效果还是不理想。直到有一天,凌本立傍晚回家,站在阳台上,看着晚霞似火,灵光闪现,顺手拿来一张白纸,用红笔在自家的饭桌上,仅用五分钟,一挥而就,几个球,几根直筒勾勒出东方明珠的初稿,它便是东方明珠的雏形。方案经张秀林及结构工程师江欢成,也即后来“东方明珠”总设计师的完善,最终定稿。

  当初,总共有白玉兰、飞向未来、申、跃上穹窿、东方明珠等12个设计方案参加竞争,东方明珠并不被人看好,不少专家认为建造难度太大,可望不可即。广电局群众投票,得票最多的是东方明珠这个方案。建筑界泰斗吴良镛看了设计稿极为兴奋,脱口而出:大珠小珠落玉盘。市委常委会上,江泽民、朱镕基同志最终拍板:我们就选它了……

  群英荟萃攻坚克难 东方明珠拔地而起

  烂泥渡路上要建造体量重达12万吨的世界第三高塔,许多人担心造不起来。设计师们忐忑不安,市建一公司主动请缨,市建工局调兵遣将,各路英豪聚集东方明珠。建设者立下军令状:三年建成东方明珠塔。

  1991年7月30日,东方明珠奠基动工。建设者开出了10大攻关难题,个个都是建筑史上的奇观。其中有体量重达2.5吨的三个350米的圆形直筒体全部采用清水混凝土浇筑,高标号的混凝土不用接力一次泵送到达350米的高度;重达上千吨总面积约为两万平方米的三个钢结构圆球分别悬挂在塔身112米、295米和350米的高空;重达450吨、长达128米的钢结构天线一次顶升到达468米高空等,均令世人叹为观止。第一关就碰到了大问题,市建工局总工程师叶可明为将400多根长桩精确无误的笔直地插入地下12.5米至18米,大胆提出开创性方案,即将整个工地统统开挖5米,使得水平面整体下降5米,425根长桩,原先送桩入土的深度可减少5米,现在统统变成了只有7.5至13米,解决了深基础工程中精确送桩的一大难题。十大攻关难题,最难的是三根百米高的斜撑,龚学平同志拍板追加300万元投资,叶可明让它穿上了“钢丝背心”,即在三个斜筒体中各加一个劲性骨架,这是叶可明的一大创举,现在这三根百米长的巨大斜撑,和三根在下部环梁处直径四米的分筒斜撑,将整座塔牢牢地支撑住,坚不可破,难题就这样一道道的解决。江泽民总书记两次视察工地,高塔最快时以一天一米的速度向上攀升。

  广纳贤才苦心经营 明珠璀璨耀东方

  当东方明珠还在一点点长高的紧张建造的过程中,龚学平和广电局领导层运筹帷幄,已经在为东方明珠塔的经营和管理筹措班子、招募人才了。年仅36岁的盛亚飞担任了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其一纸任命,又让我到东方明珠建设工地上筹建东方明珠娱乐总公司,并担任副总经理。筹建工作千头万绪,首先是招聘人才,从礼仪小姐、销售经理、餐厅经理、设备维护工程师等我都一一把关,并组织认真的专业培训。其次是逐一制定规章制度。我当时带着管理团队,跑遍了中国以及世界上几家运营成功的高塔,学习、引进其优秀的管理经验,陆续制订了200多部规章制度,内容涉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人力资源、资金财务、行政管理、安全保障等各个环节,在东方明珠塔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确保了电视塔的高效运作。

  作为上海接待中外来宾重要窗口,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多年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炼和丰富服务内涵,形成了“服务是东方明珠塔永恒的主题”和“服务也是一种景观”的职业理念,这一理念已经根植于广大员工之中。严格细致的礼仪规范,周到热情的服务态度,整齐典雅的服饰标志,共同组成了公司的服务特色。其中电梯讲解服务就是最能体现电视塔特色的一项服务,要求讲解员在电梯运行的短短48秒内必须同时完成中英文的双语讲解,即使客人在电梯里说话、中途停止后,讲解也必须做到词尽门开,这被游客喻为“像秒表一样精确”的特色服务已被社会所认可。

  品牌的经营不仅让东方明珠全国闻名,更让东方明珠走向世界。规模空前的上海电视节开幕晚会摆在了东方明珠;1996年春节联欢晚会,北京、西安、上海通过卫星三地连线,向全国直播,东方明珠作为改革开放后上海最具标志性建筑物,通过晚会无比壮观地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东方明珠与加拿大多伦多塔结为“21世纪友好塔”,与法国埃菲尔铁塔举行友好跨越活动。自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登临东方明珠塔,拉开了短短几年500多位外国元首登临高塔的序幕。东方明珠塔“借船出海”,通过国外主流媒体推介这个一流的文化品牌。

  19年的发展,使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早已摆脱了依靠单一观光门票收入的初级阶段,发展成为了集都市观光、时尚餐饮、购物娱乐、城市历史展示、浦江游览、文化演出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并包含国家5A级景点的综合旅游休闲区,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和旅游热点之一。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总资产从开业之初的1.03亿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10.98亿元,净资产由1亿增加到8.73亿元;1995年到2011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4.76亿元,利润22.3亿元,累计接待游客5000多万人次,年均游客人数、盈利水平在全国高塔行业中遥遥领先,在世界高塔中也名列前茅。

  每当回忆这些情景,我们总是对那些为东方明珠塔付出智慧和辛劳的决策者、建设者和经营者们心怀感激之情,东方明珠塔的建成与他们密不可分。平时在工作中,包括现在遇到他们,会经常提起建东方明珠塔的整个过程,回忆当年筹集资金的重重困难、施工方式上的前所未有;讲述从一座塔到一个上市公司的艰难起步,表达了一代广电人从建设之初就想将它打造成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一座建筑物的勃勃雄心。可以说,没有决策者们的高瞻远瞩、建设者们的汗洒浦江及经营者们的含辛茹苦,就不会有东方明珠这么一座神奇的建筑物。

  亲历者简介

    钮卫平,1954年生。曾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本文选自《口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政协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