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亲历者说

临港产业园区是这样建成的

2020/4/13 10:32:24 来源:东方网

  拓荒临港开发新使命,产城融合打造新园区

  进入21世纪,市委、市政府作出开发建设临港新城的重大战略决策,临港成为上海经济区域重心转移和产业分布战略性重组的重要环节。临港产业区是临港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港新城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点。临港集团适逢其盛,应运而生。2003年12月底,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明确由临港集团负责临港产业区的开发建设。市委、市政府任命我为集团负责人,是对我极大的信任,我感觉肩负的使命很光荣,肩上的责任也很重大。

  2003年9月19日集团成立,第一个办公地点在金陵东路2号楼,就是光明大厦。11月召开第一次员工大会的时候,员工总数只有21名,如今集团本部有员工近150名,包括二级子公司共有2350多人,变化很大。13年前,临港产业区所在地是一片贫瘠、荒凉的盐碱地,20多名员工,面对的是农田荒滩,没有办公楼,没有水泥路,一切还只是一个概念,一张蓝图。围绕“为什么要开发临港,要建设一个怎样的临港”的问题,公司组织了一场内部大讨论,达成了“党赋予临港机遇、我投身临港发展”的共识,并认为产业区的发展要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又逐步明确了“高端制造、极端制造、自主制造”的产业定位以及“为产业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确立了“世界装备基地、国际物流中心”的愿景。

  2004年12月,集团办公点迁至南汇区南芦公路 2160弄7号(泥城镇美芦苑)。2005年11月,集团正式入驻重装备产业区内的新元南路 555 号管理中心,就是现在的办公楼。公司绝大部分员工家在市区,每天往返140多公里,每一位都是“年度环球旅行家”。条件虽然艰苦,但作为拓荒者,我们感到很自豪,这是“临港人”的情怀。临港开发的热度,吸引了不少青年人才加盟。他们中间,有从南汇走出去的大学生,有陆家嘴的高级白领,还有来自外地的青年才俊。他们扎根临港,在公司招商、法务、财务、规划、投资、土地等各条战线上辛勤耕耘,一干就是七八年甚至10年,很多人从青涩的应届毕业生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

  临港集团管理中心经过十来年的开发建设,使临港产业区从低洼的泥潭一跃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制造”的新高地。开发过程中经历了地方融资平台清理、国家宏观调控、国际金融危机、内需动力不足等经济环境的“寒冬”以及原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从临港新城到南汇新城镇的变迁和管理体制的调整。公司全体员工发扬“拓荒牛”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园区开发,建成了7.8公里长、能抵御200年一遇台风正面袭击的大堤,建成了年吞吐量251万吨的上海南港……截至2015年底,修建园区道路187.7公里,建成标准厂房105.5万平方米,引进产业项目346个,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212亿元。

  回顾临港产业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和大力推进,包括一些重大项目的引进。2003年11月底,公司在芦潮港两港大道举行挂牌仪式,同时也是一期工程开工典礼,市领导很重视,时任副市长杨雄同志主持,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同志出席。当天,我们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各大国家银行、上海地方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书》。产业区第一个奠基的项目就是上汽临港基地。2004 年初,市外经贸委、临港新城管委会以“腾飞的上海、崛起的临港”为主题举办了上海及临港产业区投资说明会,时任副市长的杨雄同志出席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上海:加快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题发言。卡特彼勒及其40多家全球重要供应商的高级管理人员参加了这个投资说明会。2005年,首家外资企业卡特彼勒正式落户临港。

  好梧桐才能引来金凤凰。临港产业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定位也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产业的集聚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地理位置方面,毗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和浦东航空港,成就了临港产业区作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和国际物流综合基地的基石。在招商方面,集团坚持“高端制造、极端制造、自主制造”的产业定位,努力填补我国在事关国计民生与核心技术领域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上的空白,实现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打破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国际竞争力发展导向,成为产业区选择入区企业的一个前提。

  突出的区位优势、高端的规划布局,吸引了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项目入驻,大飞机、上海汽车、上海电气、中船、西门子、瓦锡兰、开山集团、三一、徐工、卡特彼勒、映瑞光电、蒂森克虏伯、霍尼韦尔、通用汽车……自贸区洋山陆域则吸引了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马士基、敦豪国际(DHL)、联合包裹集团(UPS)、施洁、丰树、叶水福物流、日本邮船、川崎汽船、东方海外、怡亚通供应链、飞洋仓储、京东跨境电商、苏宁、宝马、DHL 福特汽车、艾沙国际货运、家乐福等知名物流企业和项目的入驻。

  目前,临港产业区基本形成了“6+1”产业布局:“6”即汽车整车及动力总成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工程机械以及大飞机装备基地;“1”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临港的厂房里,几乎每一幢都有一个“最”: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3.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世界第一根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全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二代改进型核电百万千瓦级蒸汽发生器;第一套国产化率 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全国最长的58米的风电复合材料叶片;全国最大的液压式履带挖掘机;世界最大的350吨汽轮机转子高速动平衡试验站;世界最大的缸径980 毫米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以及配套船用曲轴;世界最先进的 JU2000E 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将来还将诞生:国产大飞机核心、国内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 C919 大飞机发动机、世界先进的 110 伏高压 LED 芯片、世界先进的3D光伏组件打印机和银浆技术等。

  为了聚集人气、留住人才,集团积极推进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的园区环境,为园区配置了先租后售公租房、大润发超市、宝龙、凯德、朗诗、绿城等知名商业及地产项目,引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九年制双语学校,与尤文图斯俱乐部合作在奉贤园区建立青少年足球基地,在书院镇启动了临港国际健康城的建设。同时,得益于浦东公交公司的支持,在临港产业区、奉贤园区开通两条园区公交线路、两条定制班车,解决企业职工从园区到生活区、从园区到市区的通勤。

  随着2013年临港“双特”政策出台、上海南港开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三大利好相继落地,2015年上海“十三五”规划对临港由“新城”到“节点城市”定位的调整,2016年临港“双特”政策2.0版的出台,临港日益成为“热土”的代名词。

  拓展园区开发空间,推动企业功能提升

  2011年、2012年,上海市工业区开发总公司、上海漕河泾总公司的管理关系相继划转到临港集团,集团就拥有了“临港产业区”“漕河泾开发区”“上海工业区”三大园区品牌资源和著名商标。我们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号召,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拓展园区开发空间,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园区布局。到目前临港集团所属的开发园区主要分布在上海,除了临港产业区(含临港奉贤园区),主要有漕河泾开发区、自贸试验区(洋山陆域),漕河泾松江、浦江、康桥、南桥、枫泾、桃浦园区,临港再制造园区、临港科技创新城、临港创新创业带等,与上海12个区县建立了合作关系。2015年,集团开发园区的企业营业收入达到6153亿元,园区企业利润达到315亿元,属地税收260亿元。

  21世纪以来,临港集团所属的开发园区,如璀璨星光在各区县一一点亮。2005年临港物流园区、洋山保税区(陆域)正式获批,2008年临港奉贤园区启动,2009年漕河泾康桥园区启动,2011年漕河泾南桥园区启动,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洋山保税港区陆域)正式获批、临港再制造园区揭牌,2014年,临港创新创业园区启动,2015年临港科技创新城启动。

  伴随集团“走出去”布局,临港、漕河泾品牌立足上海、布局长三角、辐射全国、走向世界。2009年漕河泾浙江海宁、江苏盐城分区启动。2014年漕河泾遵义分区启动。2015年,江苏大丰沪苏产业联动集聚区启动。2016年5月,成都上海双城双创孵化中心启动。2016年 11月,上海临港海外创新中心在旧金山盛大揭幕,集团迈出海外布局第一步。

  随着园区开发空间的拓展、层级的提升、产业的升级,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临港集团正经历从初创期到全面发展期的转型。在发展定位上,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的发挥创新转型主力军作用的要求,从单纯的“产业发展的推动者”深化为“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2015年11月,上海临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股票上市仪式,发展定位的更新呼吁管理模式的变革。我和班子成员多次讨论,国有园区开发企业,以前距离市场较远,距离市长较近。在国企改革中,我们第一条就是坚持走市场配置资源的道路,创新投融资渠道。在2015年,临港集团以借壳上市和建立园区开发基金为契机,迈出了园区开发企业利用社会资本的第一步。2015年11月18日,上海临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临港,600848)借壳上市,翻开了临港集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崭新一页。集团下属松江、康桥、南桥园区和自贸区经营性资产置入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募资9亿元。2015年6月25日,临港集团发起建立全国规模最大的首个园区开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并实现了漕河泾开发区和临港奉贤园区的首投项目。这些措施不但有效破解了企业资本结构单一、投融资渠道单一、所有制结构单一的难题,改善了法人治理结构,也极大地提升了园区品牌影响力。

  践行园区新使命,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

  2015年5月,市委十届八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张江核心区和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重点区域建设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临港集团负责开发的临港地区和漕河泾园区位列六大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之中,三分天下有其一,这体现了市委对临港集团的高度信任。我当时和班子讨论认为,要拿出再创临港风范的精神,充分利用临港、漕河泾产业优势和基础,全面落实《意见》精神,努力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推动者,为园区经济发展树立新标杆。

  2016年6月15日,市委书记韩正调研临港时提出,临港产业区要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从重要承载区到主体承载区,再次说明市委、市政府对临港集团的充分肯定和信任。为加快建成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集团制定了“2+3+3+X”的科创中心建设总布局方案。“2”就是打造“两个核心区”,把临港地区打造为智能制造示范区,把漕河泾地区打造成为科技服务示范区。第一个“3”,是打造“三个科技城”,打造临港科技创新城、临港松江科技城、桃浦科技智慧城,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第二个“3”是建设三个科创基地,南桥、康桥和浦江科创基地。“X”是个约数,就是挖掘园区闲置资源和城市更新资源,打造多个临港新业坊。同时谋划部署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区、临港科技创新城、临港创新创业带、临港大物流平台、临港奉贤园区、洋山自贸区、上海临港海外创新中心7个条线齐头并进,推进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

  集团把2016年作为“开工年”,着手打造高品质园区、集聚高品质产业。临港产业区“中德智能制造示范园区”获得国家工信部批复,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获得“金砖银行”成立以来首笔人民币主权贷款,额度约5.25亿元。临港松江科技城“拉斐尔云廊”科创综合体加快建设,园区建立了3D打印产业联盟、VR 产业联盟。临港科技创新城“创新晶体”项目启动。浦江科创基地建立了全市首个检测检验产业联盟。南桥科创基地盛大开园。为整合园区服务资源,2016 年还设立了大服务、大物流平台。大服务平台旨在整合园区公租房、物业管理、商业管理、科技服务、人才服务,教育服务、环境建设等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大物流平台以上海南港、临港物流园区为基础,打造立足临港、服务上海、对接长三角的临港现代物流中心,打通临港产业区的生命线。

  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我们努力推进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增强园区的城市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科技产业化能力,从传统园区向商业社区、生活社区、科创社区转变。2016年,200万平方米、2.5万套的园区公租房,百万平方米的临港蓝湾产业社区为园区发展带来新动力;总规模30亿元、首期10亿元的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基金启动,临港小贷公司正式运营,海外债发行蓄势待发,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集团与交大、复旦、电子科大、哈工大、自仪院等高校、研究院达成合作,整合高质量科创资源,携手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参与园区开发17年,亲身经历临港品牌园区的发展、壮大、转型,收获了成绩、收获了荣誉,更收获了价值感。临港集团从临港产业区的拓荒者成长为承担临港、漕河泾等十多个本地和外地园区开发建设任务,十多个城市更新转型项目的开发者,以及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建设者;下属园区获得“全球卓越绩效奖”“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航空产业)”“国家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示范园”“全国入境再利用产业检验检疫示范区”“2014 中国能源装备产业园区十强”“上海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基地”“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上海品牌园区”、上海首批“四新”经济创新基地试点单位等授牌和荣誉。

  从公司和园区发展角度来看,我深感创业维艰、守业不易、兴业更难,唯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时势造英雄,要把准时代脉络、把握发展机遇。漕河泾开发区、临港产业区的开发建设,首先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得益于历届领导多年来的关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高屋建瓴、顶层设计,就没有今日园区发展蒸蒸日上、园区品牌成为开发区金字招牌的成绩。其次是集团班子成员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团结一心、身先士卒、坚持不懈地推动企业发展和园区转型升级。同时,我们的员工也很棒,数十年如一日,以勇于拼搏的精神、高效卓越的作风,推动、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项目,大家的忠诚与付出是园区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公司最宝贵的力量。

  90年代,随着IT产业的兴起,产业园区进入以产业为主导的2.0阶段;进入21世纪,总部园区兴起,进入技术创新驱动的3.0阶段。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进入产城融合的4.0阶段,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更注重园区服务水平的提升。临港集团目前全力打造的大服务体系,正是契合了4.0园区和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今后,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体承载区,临港集团将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亲历者简介

    刘家平,第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会长,曾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本文节选自《口述上海国企国资改革》,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政协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标题为编者所加)